高质量也可以低成本
著名品管专家克劳斯比认为,制造公司的不符合要求的代价占营运成本的20%-25%,而服务公司的则占营运成本的30%-40%。质量永远是企业的主题,谁背弃质量,谁就得付出惨重的代价。
格兰仕,超低成本经营的成功典范
文章出处:南方人力资源网 作者:孙军正 发布时间:2005-05-15
格兰仕集团从创业至今只有26年的历史,但其成长历程与业绩却是令世人瞩目的:从一家羽绒制品及服装加工企业成功地转型为一家家电制造企业;主导产品微波炉投放市场三年内成为中国微波炉行业的第一强企业;在巩固中国市场霸主地位的同时,于199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微波炉制造商;2000年以微波炉全球第一为基础,提出3~5年的时间内成为空调、小家电等产品的全球最大的制造商的宏伟目标。2000年9月,格兰仕整合全球资源,向外宣布将投入20亿元进军制冷业。2001年,格兰仕微波炉全国占有率达70%,外销出口首次超过内销,空调外销10万台,内销40万,集团总销售额68亿元,其中出口2亿美元,位列中国家电出口第二强。2003年,格兰仕再创辉煌,销售收入达105亿!全球第二大零售商家乐福、英国最大的零售商特易购、台湾大润发、中国市场的国美电器、苏宁电器、大中电器等国内外连锁巨头最高决策层纷纷造访格兰仕取经,一时之间,“北学海尔,南学格兰仕”的呼声响彻云霄!
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:“在中国家电行业里,格兰仕在成本管理方面是非常优秀的。”
易中公司宋新宇博士也称赞格兰仕“企业应该像格兰仕那样,把成本做得低到无人企及。”
在企业管理方法上,格兰仕1994年4月就推行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,按照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原则,重新设置了企业管理体制,实行五订五包;2003年又进行了工资成本、财务成本、营销成本等八大成本管理,进行开源节流。
一个企业最大的投资是设备投资,制造企业的设备投资更是庞大。然而格兰仕在经营模式上,堪称一代典范。它引进并集成了世界各国的先进设备和技术,以自有品牌和OEM方式向全球市场推出,从全球市场视角来配置资源,使市场国际化。而且它还与美国的研发机构共同合作开发自主技术和新产品,并聘请外国专家和管理人才,实现研发的国际化和人才的国际化,以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。同时,它还与上海宝钢、国美等战略伙伴结成联盟以最低的成本达到了最好的效率。
企业文化就是一个公司里面所有人的行为。在格兰仕集团,如果晚上加班,空调是关着的,窗户是打开的,没有人加班的地方灯也是关的,只有加班的员工头顶上的灯是开着的。即便是公司高层管理人员,如果下班时不超过5个人,那么他们必定是从楼梯上一级一级走下来的。这一切,都是没有人监督的,是大家了为降低公司成本的自觉行为。在这里,公司高层面对着猎头800万年薪的诱惑毫不动摇;在这里,全体人员同心协力降低成本,使企业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商场,能够顺利地进行价格战——扩大生产规模——降低成本——降价;再扩大生产规模——再降低成本——再降价。即便是位于中国富豪榜第39名的梁庆德,也是与人合用一个办公室。但每年春节,梁庆德夫妇都会给员工发奖金,并给员工家属写信表示慰问。物质是有限的,而感情是无限的。一个小企业的成功是看老板,一个中型企业的成功是靠制度,而一个大型企业的成功是靠文化。格兰仕正是因为从老总到员工都团结一致,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不懈努力,因而执行力很强。
格兰仕的质量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:质量是无极限的、无止境的,是企业的生命线,没有质量的东西是垃圾,是浪费。他们认为,高质量可减少废品、加快周转、提高信心。副总裁陆荣发说:“一个产品的质量也就是合格率的高低,实际上直接影响到它的成本,所以我们要求我们的产品的合格率,实际都在99%以上,我们在这方面控制很严,因为质量成本实际上直接体现成本很重要的部分,假使有一批产品出了废品,要报废,市场影响不说它,哪怕它本身的成本会影响很大,所以在质量上面都要求比较严,也制定很多质量指标,分解到各个部门去。”
那么,怎样方能更为有效地提高产品质量呢?
一、质量管理原则——稳定
陆荣发副总裁这样解释格兰仕的质量管理原则——稳定,“我们不要求无懈可击,但做产品,质量就要稳定,在基本要求达到后,质量始终在稳定上升,不能说这一次做得好,下一次做得不好。卖出去的产品,不能在好的时候客户很满意,不好的时候客户投拆很多,这个产品不算是好的产品。所有的元器件,包括自己生产的元器件质量都要保证。”
稳定的含义是在指落在允许的范围内,有些时候要求还比标准高一点,比如说微波炉大家比较重视的微波泄露。陆荣发说,“微波泄露国际标准十毫瓦就会合格,但是因为这是顾客最敏感要求,我们在内部生产就要求是一毫瓦,相对对自己要求很高,这样出来的产品也很稳定。”
在格兰仕,质量并不是越高越好,实际上,出于成本考虑的因素,格兰仕总是极力消除质量富裕,我们看一看他们是如何对微波炉烧烤架进行改良的:原来的烧烤架能承受8斤。后来他们研究一只鸡只有1斤多,其实架子承受的极限只有3斤多。因此,他们将架子承重减少到4斤。结果:焊点从26个减少到13个;电镀从20分钟减少到10多分钟;成本从5元减少到2.5元
二、质量从源头入手
⒈ 人是生产者,把握着产品质量的量度,是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。所以员工从思想上必须有所认识,意识质量的重要性。另一方面,需加强各种培训活动,不断学习最新的质量标准及各种质量操作技术,不断地提高各层次人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。
⒉ 机器、设备有故障、精确度不高,仪器不灵敏等等,都是直接影响质量的重要原因。因此首先做好设备的“三级保养”(既定期检查、定期保养、日常保养)的基础工作,定期调校、测试仪器的灵敏度。
⒊ 原材料的进货检验,是最重要的质量源头。原材料的进货检验,应在技术、指标上不断增加或不断提高,把好源头材料的质量关。其次,公司内部各部门也应加强信息的沟通交流,对原材料的使用进行反馈或监督。
⒋ 不断总结和创新,员工的操作方法和技能才会不断提高。
⒌ 全面推进“5S”活动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,结合车间环境,分析存在问题,设立有效方案,把环境不断向适合生产需要方向推进。
⒍ 生产员工做好自检、互检,控制好自检的正确率,质检员做好专检工作,勤看细检,决不能马虎了事。
三、开展QC小组活动
为了搞好质量管理,格兰仕还采取了多种措施,开展QC小组活动就是最重要的一项,第一次自发组织登记的QC小组就多达20多个。1999年,在多次获得轻工业优秀QC小组的基础上,首次获得国优QC小组称号,此后连续3年格兰仕均有QC小组获得国优称号。
小家电冲压车间保温罩加工组是2004年7月份,为适应生产发展需要而组建的新班组,负责加工各种电饭煲的保温罩零件。班组通过不断的改善活动,质量得到不断提升,产品合格率达到99%以上,产能也已达到年产250万台以上,在2004年质量月活动中,更获得“质量信得过班组”称号。
该组组建后,在车间的具体指导下,认真总结分析各种保温罩加工中存在的问题,发动群众查原因、提建议、订措施,成立QC小组进行攻关和各种改善活动。与车间质管组密切配合,开展题为“提高保温罩外观质量”的QC活动,三个月来成效显著,每月可以为公司增收1.35万元。
在2004年10月9日召开的QC小组活动成果发表交流会上,来自各车间的16个QC小组对成果进行了发布,发布人员均由一线员工组成。可以看到,本次QC小组选题广泛,有降低废品率、有提高合格率、有与精益生产结合选题,全部均按PDCA循环步骤进行,在活动过程的各阶段都能正确运用QC小组工具和统计技术,现场采集数据,运用因果图、系统图、排列图、调查表、头脑风暴法等图表和方法。本次发表的QC小组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达330万元。
四、推进5S的现场管理
说起5S现场管理,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是一件极为简单不过的事:“不就是搞好卫生嘛,这有何难!”但再简单的事如果不去做,或者不能彻底或持久,就不会取得很好效果。我们看一看格兰仕继电器车间是如何通过五项措施推进5S现场管理的:
措施一、宣贯到位。即利用醒目的标语、口号、宣传栏进行不断的文宣造势活动,让车间的员工时刻都浸泡在活动的氛围里,并且把检查评比的结果在宣传栏上公开,增强了透明度,激发了全员参与、全员改进的意识。
措施二、教育学习。每一批新工人上岗前都必须接受早期的培训教育,并直接明了地向员工表明车间为什么要推行5S管理,目的是什么,有什么好处(效能)等,让新工人知道车间推行这项活动的重视程度。
措施三、领导重视,全员参与。首先,车间主任亲自挂帅,成立了5S推进小组;其次,以素养为中心,以人为本,让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中自己动手整理、整顿,或者定期进行大清洁活动,养成了员工参与改善的习惯。
措施四、检查。检查形式分班组日常检查、周期各班组交叉评比检查、月度大检查和不定期的整改跟踪检查,并运用了“红牌子作战”和下发整改通知单,限期整改。
措施五、拟订各种竞赛方法。即每个月从各条生产线上推荐一个候选人,参与评选5S之星。这些候选人要自觉接受全体员工的监督,最后由5S推进小组评选出3位5S之星。其次是线与线之间的监督、考核评比。每个月按车间现场检查(诊断)的总分排名,奖优罚劣。
在实施过程中,“一紧、二松、三垮台、四重来”的现象容易出现反复循环,所以,5S活动贵在坚持,并慢慢地使之成为制度,“弃留”更需魄力,“持续”更磨耐力。继电器车间以魄力和耐力磨练自己,在小家电生产部和工艺质管科的每月考核评比中,多次名列前茅。
五、人人创造质量,人人享受质量
格兰仕经常开展以“人人创造质量,人人享受质量”为主题的“质量月”活动。每次活动均按PDCA步骤精心组织,拟制活动方案,举行质量月活动优秀奖、最佳组织奖、质量信得过班组和QC小组活动成果发表会的评选活动。我们看一看物资管理部质量月活动的做法。
⒈ 通过供方质量座谈研讨会,使供方与全质办、检验、质管、技术等部门进行了面对面接触,供需双方坐在一起,对需求和供应之间的矛盾进行了面对面沟通,使双方对对方的要求和想法更加清楚和明白,达成相互理解或共识。
⒉ 对供方进行重点走访。物资管理部组织全质办、技术、质管、检验等相关部门进行了现场走访和技术沟通,通过一来一往双向走访和相互了解,使大家对供需双方的相互现状和实际情况更加熟悉和了解,对于实事求是地解决供应和需求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⒊ 通过质量月活动的互动,供方质量改进和质量配合方面的工作也进一步加强了,多个供方纷纷对质量工作进行了配合性互动改进,并将整顿和改进结果总结并提交给物资管理部,质量月活动不但在公司内部起到了积极作用,而且使上游都延伸了进来,大大提高了活动的质量和效果。
⒋ 针对采购人员对物料采购质量和供应商管理思想不够重视的情况,物资管理部与全质办协调,安排了一次供方管理和审核以及供应质量的全员培训会,通过培训,进一步巩固了大家的采购质量和供应链质量意识,同时通过思考题解答的互动,使大家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的理论学习效果得到强化。